色影无忌2022-01-16 01:42:18
在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主角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阿龙纳斯博古通今,而后者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任何海里游的生物都要一本正经为其分类(但他对这些东西的学名一无所知),是个可爱的分类狂。
放心,没跑偏。之所以“莫名其妙”地提了一下与摄影完全不搭界的科幻小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一位,拥有一项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绝技:识图辨物。确切地说,是准确分辨各类植物(包括那些还没有中文学名的植物)。你大可以跑到高低中纬度的山区雨林里随便摘朵野花……放心,难不倒他。
这分明就是阿龙纳斯+康塞尔的合体啊。
说起钟鑫(微博:@钟蜀黍满脸黑线),在植物摄影圈儿里绝对值得一提。他的本职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馆员,由于识图辩物的能力极其突出,获封“非著名真网红自然摄影师”的称号。没错,他很喜欢摄影。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科普系自然摄影师和普通拍花党有啥不同。
无忌编辑部为采访到这位高人可是颇费了一番工夫,好在最终如愿。
X:色影无忌
S:摄影师
X:钟蜀黍你好啊!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您如何定义自己?毕竟“非著名真网红自然摄影师”这样的江湖称号不够全面。所以,有什么学位/title/隐藏技能/兴趣爱好尽管砸来吧。
S:拍风光的喜欢自称风光狗,但风光狗们一般认为我是一种变形“自然狗”……以前玩人人网时貌似要加个VIP封号,我想了半天,写了个“记录自然的科学人,徜徉博物的摄影师”,可能还不太够……我只力争在小圈子里做到搞科研里动植物拍得最好的,摄影师里动植物认识最多的。这有点像跟长跑运动员比打乒乓球,跟乒乓球运动员比下棋。
认真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但每年寒暑假都跑到外婆和奶奶老家,上山下河玩,所以比一般的城市孩子有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
X:回顾一下求学经历呗,作为学渣我做好准备啦。
S:我的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专业(你说我一个从小喜欢动植物的娃怎么去读了化学呢),高中参加数学和生物奥赛,对生物投入很大热情,提前看了不少大学教材,觉得再花四年重学一遍没多大意思;化学呢,又没弄懂,就安心学着吧。两年后,又觉得丢了生物太可惜,索性拿了生物和化学两个学位。
(“学够了就换个专业来读”这种理由只有学霸敢讲好吗?!)
临近毕业,埋首于分析化学实验室,面对满屋子质谱和色谱,我终于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于是毕业后去西部(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甘肃)转了一大圈,一路主要拍的就是各种动植物(主要是植物和昆虫,因为那时装备入门,大动物也拍不到),终于开心起来。
大学时我参加武大的神农架和长江流域生态科考队对我影响很大。领队教授是个热心环保的鸟类专家,每逢冬季都带我们去长江中游湿地观鸟,参加WWF的冬季候鸟检测,夏天到神农架搞调查,那些课题都有意思极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坚定了动植物研究这一方向。
本科毕业后我想出国,到世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前沿,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植物圈内摄友(现已美国博士毕业)就推荐我去密苏里植物园,居然成了。专业是植物演化生物学,简单说就是解决一些诸如为什么现在的植物长这样,形态、分布什么的。嗯,纯科学。
X:在北美研究植物的生活一定很有意思吧?
S:没错,圣路易斯是个有意思的城市。除了有我待过的全美标本馆藏数量最多的密苏里植物园,在这里我还认识了一群带我飞的风光摄影小伙伴,没有他们,后来的我也不可能走过全美43个州和40个国家公园。
爱浪的家伙,绝对会相互吸引——那时我们的根据地就是人人网,我还挺感谢这地方的。求学路不是很顺畅,但到处浪起来倒是有声有色。比如跟导师打个报告开车1000多英里,跑到国家公园给某植物采个样,顺便拍个照。
博士还没读完,因为种种机缘,我回到上海辰山植物园工作。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野外,为华东珍稀濒危植物而奔走,这是我小时候的梦。
摄影和自然爱好的结合,野外工作就是不停徒步啊拍照啊。留学前,我赶在嘎隆拉隧道开通前徒步到墨脱,那个自然天堂给我满心震撼;回国一年来,除了主要活动在华东的山野,偶尔我也会西部(云南、四川、西藏)走走。清明节我去了伊朗,就是在网上看到了某摄影师在伊朗拍的漫山遍野的皇冠贝母;还有婆罗洲、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那是世界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也是我从小向往之处。
X:嗯,您很谦虚嘛,总得来说就是“学霸研究员+徒步发烧友+自然摄影师”,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您在徒步旅行中遇到的危险状况,据我所知您好像还拍过什么毒蛇之类的。这些“战地即时报道”,简直就是贝爷的荒野求生啊。说说最让您心有余悸的一次危急时刻吧。
S:危险其实并不太多——出发前我尽量做好周全准备,跟六年前的那个愣头青完全不同。
毒蛇是常有的事,只要保持距离,它们就不会主动攻击你。2012年,我在深圳吃完晚饭散步时居然碰到一条两米多长的眼镜王蛇。那可能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遭遇,至今心有余悸。可以看看我在果壳和人人上的直播帖。
单人长距离徒步最容易让人感到孤独,特别是夜里的山间旷野,除了星光,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虫鸣和风声,但当你抬头,就能看到壮丽的星空,破晓时分,晨光揭破湖面浓雾,那时你又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七八个小时的徒步时,会想到很多事情,我觉得那些走几个月AT(阿巴拉契亚山脉)或PCT(太平洋山脊步道)出来的人,都成了哲学家。哈哈。
X:说回摄影,我把您的微博和人人网翻了个底朝天,没别的,只为看看您拍的大片儿……然后得知您是忠实的佳能用户。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是什么促使你踏上摄影道路的?
S:起初,摄影对我而言就是记录。高中时为了拍家里的兰花,买了数码相机。大学时,在买下人生第一台单反佳能EOS 500D的同时,坚决买下百微USM,直到如今,这枚镜头已经陪我七年了。每次出门都带着,随时拍植物。
留美期间,我受朋友影响开始大量拍摄自然风光,也学会了很多后期技能,比如亮度蒙版、景深合成。不过令我不解的是,这些好用的技术在国内风光圈一直不太流行,交流还是很重要的。
去年我升级到佳能EOS 5DsR,超高像素带来成吨细节,照片处理起来也吃硬件,一不做二不休,我给手上的外星人换了固态硬盘。
另外我也喜欢DIY,拆修相机源于大学时朋友送我的一枚无法自动对焦的小狗头18-55,我想着反正便宜不如自己修,上网查了镜头和电路,买了“贵却超级好用”的几件工具,按图索骥换了排线,结果修好了。从此信心大增。去年,我还修好了摔裂机身盖的EOS 5D Mark II。
X:不得不说,“识图辩物”这种超能力真的很酷。绝对是圈粉撩妹神器……除了羡慕没别的想法。但有趣的是,您能把“拍花儿”这件事做到每张都是手机壁纸的级别(正好都是竖幅构图)。能聊聊您眼中的植物摄影吗?对植物太熟悉,就像把它最美姿态拍下来?还是想把所有植物都拍个遍做图鉴?
S:关于植物拍摄我有一些特殊技巧和想法,也是我一直跟别人推荐的。
首先,除了常规的微距记录鉴定所需细节外,我还会使用广角和超广角记录植物生长环境(生境)。超广角的开阔视角和大景深能够带来很强的画面冲击了,在“图鉴类”的科学性以外也给人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另外,改变常规视角,多用仰视或平视取景,就完全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称之为“以一种谦卑的方式拍摄植物”。
我做过一个讲座,专门介绍广角拍植物的技巧和乐趣,我也很高兴看到现在不少人也开始这么做了。
拍摄植物的前提当然是熟悉植物,只有熟悉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平面来展现它的灵魂——植物当然是优美的生命。
X:除了植物,我记得您也拍城市风光,那张在John Hancock Center的95层拍摄的芝加哥夜景令我印象深刻啊。这么说您也是个爬楼党?
S:爬楼偶尔为之,坐飞机我也爱靠窗,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外面就是稻田,方圆10公里找不到高层建筑,魔都太大……当然,我也更爱自然风光。
X:聊聊科普事业吧,经常看到您要忙公益讲座,一般都是讲些什么内容?受众呢?
S:主要是业内的,比如APG系统在植物园和标本馆的推广工作,前不久还翻译了一堆植物系统发育的海报。总之,比较杂。
当然也有摄影,我会给一些来辰山植物园培训的外国学员讲解一些植物摄影基本知识;另外也会讲几场北美自然风光,通过摄影作品结合美国西部的地质、地理和生态来展开。受众都是自然爱好者和钟蜀黍爱好者:-)没错,还有一帮期期必追的迷妹。
目前看来还挺成功的,没被打,感恩!
X:听说您最近家里添了新成员。那么,猫奴生活体验如何?
S:猫咪不是我的啦,是我开咖啡馆的朋友的,它有个藏族名字,扎西。是一只被收养的小野猫~还在小奶猫阶段时,朋友外出几天托我照顾。我把它带到标本馆,同学们一下子都爱上了它,工作效率严重降低……你知道的,小奶猫的眼睛都蒙着一层蓝蓝的雾色,看上去特别无辜楚楚可怜。扎西看我一眼,我就被击中了。啊,沦陷!现在抽条了,脸不再宽屏,眼神活泼闪烁,好动爱玩。我爱它,每周都要撸一撸它。
流浪猫,在世界范围内对自然生态都是很大的威胁,美国流浪猫每年杀死数十亿只野生鸟类,澳大利亚对于物种入侵严格到直接扑杀。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责任。我也鼓励身边的朋友们收养流浪猫,绝育、不放养。猫因为人类走向世界,人类要对它们负责。
X:和您的粉丝期待的科普讲座一样,我也很期待您能提供更多的手机壁纸……而且,以后还会继续走走拍拍吧,明年有什么计划吗?
S:流浪猫,在世界范围内对自然生态都是很大的威胁,美国流浪猫每年杀死数十亿只野生鸟类,澳大利亚对于物种入侵严格到直接扑杀。这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责任。我也鼓励身边的朋友们收养流浪猫,绝育、不放养。猫因为人类走向世界,人类要对它们负责。
X:和您的粉丝期待的科普讲座一样,我也很期待您能提供更多的手机壁纸……而且,以后还会继续走走拍拍吧,明年有什么计划吗?
S:当然啦,我还会继续到处跑,拍照。11月要去非洲考察。未来几年的工作都会围绕植物展开。明年预计会有一本给植物爱好者的书,介绍APG植物系统分类;还有一个针对中国濒危植物的长期拍摄计划,拍摄风格也会有所变化。至于科普工作和带队考察,都是不定期开展的。
科学的范畴很大,,广义上讲,都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并无二致;但后者让知识变得生活化。
希望有一天能听你讲给我,一朵花、一片叶背后的故事。还有啊,有空去户外亲近一下自然吧,反正天天敲键盘也敲不出花儿来。
采访 | 最近没吃胖
责任编辑丨晓晴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授权使用,作者保留权利
【今日推荐】
或许你还喜欢这些文章: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大胆搭讪,勾出妹纸